桃園、中壢、台北|專業植牙、全口重建,重塑自然美牙!

植牙失敗的五大主因,醫師提醒高風險族群需謹慎評估

高風險族群需謹慎評估

隨著現代醫療技術進步,人工植牙已成為缺牙患者重建口腔健康的重要選擇。然而,並非每一位患者都能順利完成植牙療程。根據臨床統計,部分患者在植牙過程中出現失敗,甚至產生嚴重併發症。專業牙醫師指出,造成植牙失敗的原因眾多,其中以全身性因素居多,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或特殊體質的患者,更需特別注意。
 

植牙失敗的五大主因

  1. 糖尿病與血糖控制不良
植牙手術前,醫師通常會詳細詢問患者是否有糖尿病史,並檢查「糖化血色素」(HbA1c)作為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標。
理想值約落在4%至6%,若超過8%則顯示血糖控制不佳,血糖未妥善控制會導致血管硬化、循環不良,傷口癒合速度變慢且感染風險升高,同時也會影響骨質新生,降低植體與骨頭的結合能力。因此,糖尿病患者務必在血糖穩定後再接受植牙手術,以確保療程安全順利。

糖化血色素的標準範圍怎麼看?
狀況分類 指標範圍 說明
正常 4.0%~6.0% 表示血糖控制良好
糖尿病前期 5.7%~6.4% 有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,需注意生活習慣
糖尿病診斷標準 ≥ 6.5% 通常會被診斷為糖尿病
控糖目標 < 7.0%(甚至 <6.5%) 糖尿病患者應維持在此範圍以降低併發症風險
  • 心血管疾病及抗凝血劑使用者
心血管疾病患者常需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防止血栓形成,這類藥物會增加手術期間及術後出血的風險。
患者應於植牙前主動與內科醫師溝通,討論暫停或調整藥物的最佳時機,以避免術中出血不止或術後傷口裂開,影響癒合效果。此外,術後過度腫脹也可能使傷口復原困難,需謹慎評估治療規劃。
  • 化療/放射線治療病史
曾接受化療或放射線治療的患者,免疫力與體力較弱,需等候半年至一年休養後,確認身體狀況恢復正常再進行植牙。
若曾接受頭頸部放射線治療,且累積劑量達6000cGy以上,因顎骨血流受損,植體失敗率明顯上升,甚至可能導致骨壞死、下顎骨骨折。此類患者須進行更嚴格的術前評估,必要時搭配高壓氧治療,分階段進行手術,以降低併發症風險。
  • 骨質疏鬆及相關藥物影響
單純骨質疏鬆對植牙成功率影響不大,但若患者長期服用雙磷酸鹽類或其他抑制骨吸收藥物,則可能導致顎骨壞死、傷口癒合不良,進而增加植牙失敗風險,不同藥物種類、使用時間長短及停藥時機,都會影響手術結果。

因此,患者在植牙前應如實告知所有用藥情形,由醫師進行專業判斷。
  •  營養不良與生活習慣
長期缺牙導致咀嚼功能下降,容易造成營養攝取不足,骨密度與維生素數值偏低,不利於手術後傷口修復。建議患者術前加強營養補充,適量運動,並攝取足夠鈣質、維生素D3等,有助於提升骨頭生長速度。此外,抽菸會降低白血球功能,減緩癒合並增加感染風險;夜間磨牙或咬硬物習慣則容易造成植體斷裂或假牙破損,亦屬植牙失敗的高風險行為。

針對磨牙患者,醫師建議可配戴咬合板或施打肉毒桿菌,減少咀嚼肌施力,降低植體損傷。

其他特殊風險族群 服用免疫抑制劑(如類固醇、Cyclosporine A)患者,因免疫力及骨質密度下降,植牙失敗率也會提高。

高風險族群需謹慎評估

專業醫師強調,植牙雖然技術成熟,但並非人人皆適合,患者應主動提供完整的健康資訊,讓醫師做出最安全的治療規劃,才能有效降低植牙失敗風險,重拾健康自信的笑容。

本療程須經專業醫師評估與規劃, 實際成效依個人牙齒狀況而異,請與醫師討論合適方案